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屏蔽设备展示 willhill中国PRODUCT
willhill中国·德尔股份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发布时间:2024-07-02 09:20:07 来源:williamhill中国官网 作者: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    

  公司主要从事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等各类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热管理系统、车身系统等领域。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公司从事的行业类别为“C36汽车制造业”中的“C3670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行业,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状况与下游汽车行业紧密相关,汽车行业的景气情况直接决定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前景。

  汽车产业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之一,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IHSMarkit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欧洲、中国及北美汽车市场共生产乘用车2,94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1%;IHSMarkit预测,2023年全年,欧洲、北美和中国地区的乘用汽车产量将达到5,880万辆,与2022年相比将增长4.1%。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市场渗透率达到28.3%。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市场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和拓展阶段。

  近年来,为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迭代升级,国家出台了双碳政策。随着双碳政策的落地,各行业都在加紧电能替代和清洁能源替代步伐,以助力清洁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因而新能源渗透率也随之快速上升。新能源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为配套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打开了市场发展空间。在市场、政策、技术、产品等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持续迎来黄金发展期,为汽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同时,新能源汽车具有高度电子化、智能化的特点,对汽车电子类产品的需求远大于传统能源汽车,为相关零部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发展与下游汽车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近年来,汽车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程度的提高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带来了相关产品需求的增长,公司紧跟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研发并生产适应发展趋势的产品。随着政策和技术成熟度的完善,这些产品将更加适用于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未来。

  公司是一家综合性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引领,形成了以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为主导核心产品的产业格局。同时,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积极布局新能源产品领域。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丰富公司产品线,加大全球化布局。就主要行业发展状况及公司所处行业地位来看,如下:

  (1)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及电池阻燃、电磁兼容屏蔽类产品:公司下属企业德国Carcoustics系世界级降噪、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行业领导地位。

  (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机械液压、无刷直流电机、智能电控系统等技术优势,开发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热管理系统的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产品批量供货于国内及国际知名客户。公司产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已为众多知名国内外客户供货。

  (3)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公司智能电控系统(电子电控单元)具有高度智能、高度集成、高适配性、用途广泛的特点,能够根据各类传统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开发,一方面用于内部配套电泵类产品,另一方面已实现对外销售。

  (4)新能源产品:公司生产的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和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既可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同时也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面对新能源车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已开发能够更好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电池阻燃保护罩、电池组电磁屏蔽罩、电机包覆、空调压缩机包覆等产品;适用于电驱动总成的具有冷却、润滑作用的电子油泵及无刷直流电机产品;同时,公司开发出应用于混动变速箱的电子双联泵及离合换挡电机。报告期内,公司已与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福特、通用、Stellantis、保时捷、雷诺日产、上汽、江铃、长城、吉利、比亚迪002594)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业务储备,为公司拓展市场提供了保障。

  公司拥有声学、热力学的核心技术及工艺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为客户量身打造定制化的声学、热力学及轻量化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既可用于传统燃油车,又可用于新能源汽车。

  除此之外,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研发了电池阻燃保护罩、电池组电磁屏蔽罩、电机包覆和空调压缩机包覆等能够更好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的专用于新能源车的产品。

  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在巩固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亚洲市场,未来将成为其业务增长的重要区域。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机、电、液一体化方面的技术优势,重点推进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提高产品正向设计能力和仿真校核精度,打造多元化的产品。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依靠自主研发设计的泵类关键曲线、电机多物理场仿真等技术优势,开发出具有高效率、低噪音、节能减排作用的启停、冷却、润滑的机械油泵和电子油泵、离合换挡电机及应用于转向系统的电液泵产品;在新能源车领域,开发出适用于电驱动总成的具有冷却、润滑作用的电子油泵及无刷直流电机产品;凭借油泵、电机、电控高效匹配和高集成度的优势,开发出应用于混动变速箱的电子双联泵及离合换挡电机。

  公司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深化研发管理流程,通过CMMI3级、ASPICE等研发管理体系认证,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管理团队,研发适用于各领域的电控及汽车电子产品,既可内部配套电液转向泵、变速箱电子泵,又已实现对外销售。

  公司的新产品采用同步开发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公司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完成了国际化平台化研发体系建设,做到公司内各子公司技术优势互补,以此满足客户多层级的开发需求,并且重点推进了研发流程架构的优化和有限元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效率,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满足了全球整车厂对新车型开发速度的要求。

  公司及子公司利用ERP系统实现对于客户需求的管理,并记录了采购零件的入厂检测和批次追溯信息,为供应商质量管控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输入,并形成对于下游供应商的需求以及滚动预测精准管控,有效的保证了生产活动的连续性以及对于库存的有效精准控制。依托《供方管理程序》的相关流程,选择合格的供方,并采用适当的监控方法,使供方能长期、稳定、持续的按期为公司提供合格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公司及子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配线,配合柔性化生产模式,可实现多品种批量供货。公司采取内部生产和外部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核心部件的生产和关键工艺的制定由公司自主完成,毛坯原材料和非关键加工环节由外部供应商完成。公司根据客户发布的月度、半月度或周采购滚动订单和预测进行相应排产,并组织生产,同时公司也根据相应产品的最高日产量、客户的临时需求、运输风险等因素,对产成品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量,确保供货的连续性以及对客户的突发需求的应对能力。

  公司及下属国内子公司严格执行IATF16949:2016标准要求并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识别风险,优化产品、过程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优化制造过程的预防控制,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和工作方法,使公司生产制造系统始终保持在受控的、稳定的、高效的运行之中;导入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生产现场评估和全球物流管理评估,建立分层过程审核机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

  公司建立了全球通用的子公司及下属公司质量管理手册,使用过程方法保障质量:识别内外部需求和期望,制定质量方针目标,明确职责和权限,配置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含设计开发),监控测量分析及改进。除此之外,本地工厂可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及当地客户要求建立本土的文件作为集团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实现可持续性改进,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向整车厂及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工业领域客户直接提供产品,根据客户滚动订单安排生产,组织交付。公司拥有全球治理及供应的组织架构,能够兼顾全球的客户诉求,与客户建立了牢固的客户关系。为防止过度依赖单个客户、订单或技术,公司追求在每个工厂遵循健康的客户以及产品组合的理念。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能确保公司按时收取应收账款,避免重大坏账准备。

  报告期内,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稳健复苏的状态,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依然稳固。整体来看,上半年汽车行业保持稳健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

  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216,325.40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3.42%,其中:公司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的营业收入为150,503.21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7.40%;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的营业收入为60,735.48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8.68%。公司已在新能源市场布局,报告期内,公司配套新能源车的产品营业收入合计约为10,375.3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22%。虽然欧美通胀对当地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能源、化工等产品的价格仍处于高位,但公司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在营业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也有所改善,并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围绕已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在持续聚焦主营业务的同时,带动新能源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大客户开发力度和合作深度,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工艺,强化精益生产,优化降本增效举措,扎实稳健地开展各项工作,助力公司业绩增长,提升规范运作水平。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具有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完善的组织层级及项目管理机制,成立跨部门项目小组,大幅缩短项目开发时间,强化了进度管控、过程监控、结果交付等。公司还拥有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依托先进的组织管理、完善的人员及软硬件配备,为企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解决行业内多项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积累科研成果,形成专有知识库,培养研发队伍,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436项,其中专利402项,软件著作权34项。

  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辽宁省汽车及工程机械机电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汽车转向泵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同时,公司建立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战略联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公司分别在北美、欧洲及亚洲设有研发中心,目前全球共有多个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方向涵盖公司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等领域。

  公司在降噪、隔热及轻量化拥有多种成型技术,掌握声学、热力学、材料学、电池隔热阻燃等方面多种技术,通过新材料的使用、新工艺的改进、新应用的匹配等,通过对噪声、温度、尺寸、重量、密度和稳定性的改变明显提升产品性能,从而获得全新的产品,使得产品体积小巧但具有良好的密封、减重和强化结构的功能。

  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方面,动力蓄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是关系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研发重点课题。公司结合自身在热力学和材料学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开发经验,在电池外壳的隔热和阻燃技术上取得突破,可以为客户打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对于新能源汽车,公司除了可以为包括电池和电机在内的电驱动单元以及空调压缩机等部件提供隔音、隔热及轻量化产品,还可以为其提供电磁屏蔽的解决方案,包括电池组电磁屏蔽罩、转向柱低频屏蔽、封装等。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发展趋势下,汽车零部件的研发需要在机、电、液跨专业平台上协同、集成化、系统化开发。公司在液压技术和流体力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应用经验,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联合公司专业无刷直流电机研发团队,深入研究电机设计原理,运用电磁仿真设计软件,有效的降低谐波损耗,提升电机效率,加强电机的鲁棒性及稳定性。同时,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以传统液压技术为基础,结合电机、电控产品的开发,研制了电泵等机电液一体化产品,针对客户不同设计需求实现快速响应,为整车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上,为其提供转向助力、换档离合、启停、冷却、润滑等电控、电机、电泵类产品,批量供货于国内外多家主流OEM厂商。

  公司采用IBMRTC、DOORS、RQM开发管理工具,进行研发过程的辅助;引入CMMI3级、ASPICE等研发管理体系;推进PLM系统优化,实现产品知识管理和流程自动化能力扩展,在疏通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瓶颈的同时保证数据充分共享、正确与安全,全面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推进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深入研究运用有限元电磁场分析软件(AnsysMaxwell),引入大型三维建模软件CATIA、UG,引进流体仿真软件、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基于Java、PHP语言,整合经验数据,自主开发出研发设计平台数据库,采用数据加密系统,保证企业核心技术文件的安全管理;提升研发团队正向开发的设计创新能力,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工程变更带来的损失,实现了与客户的协同开发和质量保证。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通过DINENISO/IEC17025:2008体系认证的材料实验室、通过DINENISO/IEC17025:2018认证的中央实验室及整车半消声室及零部件隔声套组试验室;在国内拥有通过了ISO/IEC17025:2018体系认证的国家级试验室,能完成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的性能测试和耐久性验证,拥有先进的研发、试验及检测设备,能够独立承担汽车转向、传动、制动等系统各种科研课题的论证、开发与工程设计,能够提供工程化、产业化服务,同时可承担汽车厂部分外委试验、检测项目。在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面,公司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公司不断研发新技术、获得新专利、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克服行业难题、推进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司在研发方面的基础和实力保证了公司在技术与研发上的领先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成功案例,在降噪、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可以给客户快速提供解决方案。在与客户同步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接受全球客户的意见反馈,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快速提供原型机,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公司利用在液压技术和流体力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应用经验,依托设立在北美及深圳的研发中心的优势,联合公司专业无刷直流电机研发团队,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以传统液压技术为基础,结合电机、电控产品的开发,研制了电泵等机电液一体化产品,为整车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上,为其提供转向助力、换档离合、启停、冷却润滑等电控、电机、电泵类产品。公司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优势能够保证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拥有全球治理及供应的组织架构,能够兼顾全球的客户诉求,与客户建立了牢固的客户关系。公司经过多年的开拓,现已建立多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公司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国外,公司与众多知名整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公司在客户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全权负责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洽谈、售后服务等事项。凭借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公司产品质量和性能处于细分行业内较为领先的地位。近年来陆续通过国内外客户的产品认证程序,与整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配套关系,已积累戴姆勒奔驰、宝马、奥迪、大众、Stellantis、福特、日产、上汽、江铃、长城、吉利、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客户。公司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业务储备,为公司拓展市场提供了保障。

  在产品、工艺研发阶段,公司通过并行设计,即在产品研发的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终结的所有影响因素,通过各影响因素的并行集成,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使产品在上市前就做到产品整体成本的最低化。通过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识别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潜在风险,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产品和工艺特性,通过DOE等质量工具进行验证和固化,消除产品在未来批量化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公司在生产制造环节中广泛采用防错技术,通过大量在线检测进行关键、重要工序的连续测量、监控和统计过程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偏移和波动,保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的满足设计规范和顾客的要求。公司建立了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和工作方法,通过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将经过验证并行之有效的过程改进方法持续覆盖和运用于内部和供应商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公司的生产制造系统始终保持在受控、稳定、高效的运行之中。公司对售出产品进行完善的质量跟踪和服务,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数据的搜集、统计和失效再现试验,挖掘问题的起因、产生的机理,发现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再通过反复的设计优化、过程改进和试验验证,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标准化和固化,最终形成公司的经验数据库,在以后的产品研发和工艺研发中得以借鉴。

  为适应新能源汽车在噪音、隔热和电磁辐射方面的更高要求,公司储备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与重要整车客户同步开发相关产品。公司已为新能源汽车研发了电池阻燃保护罩、电池组电磁屏蔽罩、电机包覆和空调压缩机包覆等产品,能够更好地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强化公司开发适用于电动汽车的产品解决方案的全球地位,为公司致力于日益加速的汽车行业转型变革和电气化未来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公司在电动汽车客户开发和新市场开拓方面的综合实力。

  公司依托现有的机电液集成化技术,通过先进的性能试验、耐久试验、NVH声学试验室等设备,开发了集、电机及各类装置为一体的热产品管理等模块化产品,可以快速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提高了公司竞争力。未来,随着政策和技术成熟度的完善及车辆电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些产品将更加适用于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未来。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市场的越发重视,我国氢能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部件、氢气加注设备等产品,可分别应用于氢燃料电池电堆、氢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商用车的氢气加注,为公司蓄势迎接氢能时代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夯实全球运营基础,构建国际化体系与能力,进一步加快多元化、国际化生产布局。目前已初步建立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全球销售研发网络,聚焦国际战略市场,紧跟新能源发展趋势,打造为全球知名整车企业服务的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平台,确保全球收入稳定增长;做好公司及子公司业务整合及高效运营,发挥协同价值,实现有效区域扩展,提升全球竞争实力;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公司生产全球化的布局可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近年,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对宏观经济和诸多行业带来了反复的冲击。全球及国内经济周期的波动也给汽车行业带来直接影响,市场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在全球多地拥有子公司和经营业务,因此相关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均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影响。盈利能力方面,受到境外地区通货膨胀的影响,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和人力成本持续处于高位,对公司造成一定影响;供应链方面,汽车行业供应链具有长度长、复杂性高、周期长等特点,其中一个环节的供应需求变化可能会对最终整车的产销产生影响,进而对公司的产销带来不确定性;客户开发方面,公司持续开拓新客户和新项目,并在报告期内取得一定成功,但公司所处行业决定了新客户和新项目整体开发时间较长,且公司需形成一定产能规模后方可获得客户授予的供应商资质;研发方面,公司持续加大研发项目的投入。以上方面原因,均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影响,对公司的业绩和现金流造成压力。

  公司在巩固与现有整车厂客户的密切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客户、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优化现有的产品结构,低毛利的产品逐步退出,进一步开发高毛利的产品,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工厂布局,精简优化产能,优化人员结构,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自身经营效率来应对上述不利影响。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发生召回事件,对生产厂商产品品牌的负面影响很大,付出的成本也很高。因此,整车生产厂商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要求很高,公司新项目、新产品较多,随着新项目的实施、新产品的研发完成,逐步投入批量生产,一旦公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对公司产品销售及产品品牌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公司存在为客户分担部分索赔或召回责任的风险。

  为避免发生上述质量风险,持续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更加关注FMEA的潜在失效分析,不仅完成台驾试验,而且增加了实车路试,产品投放市场前,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实车试验,对收集的所有数据全部有效分析,完善优化到产品设计中;生产过程方面,大量增加在线的检测手段,采取预防措施,实时监控设备和产品的状态,确保产品一直处于稳定的生产环境中,从而保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持续满足用户要求。

  公司产品出口至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国际和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公司外销业务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中美贸易战对公司国际业务的开展可能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一方面,中美两国系公司全球化战略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市场,考虑到加征关税对中美两国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影响,以及对两国甚至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市场造成的间接影响,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无法得到缓解或继续升级,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如果终端客户和公司共同承担关税的相关约定发生不利变化,导致公司承担关税金额增加或者应收代垫关税无法及时收回,亦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现金流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始终致力于夯实全球运营基础,构建国际化体系与能力,进一步加快多元化、国际化生产布局。目前已初步建立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全球销售研发网络,在提高本土制造及本土销售的业务比重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确保海外收入稳定增长,提升品牌和全球竞争实力,同时,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走势和政策动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加快进口替代,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效降低国际贸易风险。

  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公司,为了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客户,前期阶段公司需在研发项目、设备配套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为了满足整车厂的订单,公司需要提前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并在整车厂指定的仓库准备安全库存;汽车零部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工序较多,且需要多次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上述公司所处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公司为了不断发展、储备新技术、新产品、始终保持竞争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受到宏观环境及汽车行业市场波动、原材料成本持续处于高位等影响,公司的产品毛利有所下降,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资金投入回收的周期也可能被延长,进而对公司的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高度重视现金流的管理和监控,在总部层面进行现金流预算管理,定期监控关键指标,持续监控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同时,公司加强营运资本管理,定期跟踪客户应收账款、加强库存管理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占用;另外,公司也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兼顾长短期资金需求及资金成本,优化融资结构以降低现金流风险。


willhill中国
上一篇:放心 变电设施电磁场不会伤人(图) 下一篇:飞荣达研究报告:热管理和电磁屏蔽专家新能源助力二次腾飞